中新经纬9月15日电 题:中资评级机构须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
作者 闫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副主席
中国信用评级业伴随着债券市场跨越式发展而逐步壮大,经历了起步与缓慢发展(1987-2004年)、快速发展(2005-2020年)、转型发展(2021年至今)三大阶段。历经三十余年发展,信用评级已经成为债券市场不可或缺的制度性基础设施,在信用风险揭示与预警、提高信息透明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针对债券市场推出的各类创新品种研发评级方法,支持债券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国家发展战略。同时,评级行业也为资本市场输送大量人力资本,为各类投资机构搭建内部评级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伴随中国债券市场双向开放日益深化,评级行业国际化水平有所提高,符合条件的境外评级机构陆续在境内完成备案,部分中资评级机构也开始探索布局国际市场。但相比“引进来”,国内评级机构“走出去”进程缓慢,中资评级机构话语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市场需求与政策环境的演变推动评级行业进入转型发展期。伴随债券市场前期积累的信用风险逐步释放,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国债券市场违约规模超过6000多亿元,涉及238家发行主体,更加需要信用评级发挥防范债券市场风险的作用。此外,债券市场投资者愈加市场化、多元化,涵盖银行、基金、保险、资管产品等多种类型,投资者对高质量、有区分度的评级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叠加债券市场双向开放水平提升,越来越多中资企业赴境外融资的同时吸引了大量境外投融资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中资评级机构国际化评级服务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亟须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评级序列以满足全球投资者需求。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评级行业转型发展创造良好契机。一方面,各部委陆续出台监管新规,从加强评级方法体系建设、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强化信息披露、优化评级生态、加强监督管理等多角度明确评级行业改革方向,为评级机构提升评级质量创造政策窗口期。另一方面,取消行政强制评级,将评级选择权交还市场,推动评级行业由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尽管短期来看,评级业务或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从更长远来看,市场对高质量的评级服务需求将只增不减。在债券市场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政策鼓励和支持中资评级机构“走出去”,鼓励评级机构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市场上更多输出中资评级机构的观点,以便全球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债券市场。
在行业变革趋势下,评级行业健康发展须内外兼修:其一,评级机构应抓住机遇,变革评级理念,优化评级方法,设立长短期发展目标,逐步建立以违约率检验为核心的评级体系,还可进一步构建基于国际视角、区分度明显的全球评级序列。其二,监管部门、发行人、投资者和评级机构多方合力优化行业生态,为评级机构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构建基于声誉机制的有限竞争市场结构。其三,在专注于加强自身评级业务能力建设的基础上,评级机构还可进一步拓展非评级业务,如信用风险评估、评级技术及风控模型等,完善信用产业链。其四,在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的背景下,评级机构可逐步扩大国际市场业务布局,拓展双边合作、多边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提高中资评级机构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孙庆阳